招生院校
指南
成人高考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志愿填报 成考政策 考试报名 领准考证 录取查询 备考技巧 院校动态
网络教育
招生简章 入学测试 统考考试 院校动态 考试报名 备考技巧 网教动态 学历学位
自学考试
招生简章 自考政策 院校动态 教材大纲 考试报名 领准考证 考试安排 成绩查询 备考技巧 学位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所在地:北京
特色: 重点院校 211工程
院校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6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设有6个学部,20个学院(新闻学院、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近11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3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97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48人,副高级职称599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196人。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数十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设有协同创新中心,建有传播研究院、艺术研究院、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等26个校级科研机构,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两本CSSCI来源刊物、ESCI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媒体融合与传播》《艺术传播研究》《媒介》等学术刊物;联合主办《当代电影》《现代出版》两本CSSCI来源刊物,以及记录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正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以率先实现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跨越,赢得智能传媒教育主动权和主导权,引领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成考介绍
远程与继续教育是中国传媒大学整体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65年开办成人高等教育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开拓,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拥有组织健全、机构合理、渠道畅通、内外协调的学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拥有一支热爱远程与继续教育事业、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熟悉学历继续教育规律的管理人才。

2005年5月19日,学校将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合并成立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拥有函授、业余、网络远程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高中起点本专科、专科起点本科等多个教育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学院现设有15个函授站、2个业余教学点及36个远程校外学习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是从举办函授教育开始的,1965年7月始办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招收了第一批广播技术专业函授学生。函授业余学历教育先后开设了新闻编采、广播电视工程、电视摄像、播音、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影视节目制作、影视广告、广告学、新闻与传播、摄影摄像技术、摄影、主持与播音、作曲技术、广播电视技术、艺术设计、工商管理、动画、人力资源管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文化创意、市场营销、表演、工商企业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

2000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高厅[2000]9号文,同意并支持中国传媒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我校成为当时教育部在全国的三十一所试点院校之一。

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网络教育专科起点本科学生。十几年来,学校依托既有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先后开设了新闻学、新闻学(电视编辑方向)、广告学、通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公共事业管理、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摄影等专业。

历经多年建设,我校学历继续教育业已形成一套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办法。

在教学模式上,我校学历继续教育充分体现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函授教育采取当地分散面授与来京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业余教育学生周末来校学习,远程教育学生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各类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为使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更多的学生所享用,我校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改革,实现了函授、业余、远程各类学习形式的融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主地选择不同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申请毕业。在读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待修课程和参加考试时间等,部分课程还可以选择考核比例,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秉持“植根广电系统,面向全媒体、服务全社会”,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广播电视系统及相关行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迄今已有六万多名毕业生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各个岗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和工程技术专家。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将以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姿态,传承四十年的积淀,紧密依托广播电视行业,同时拓展大媒体的视野、树立大传播的胸怀,努力构建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考试报名
带 * 为必填项,其他为选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