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院校
指南
成人高考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志愿填报 成考政策 考试报名 领准考证 录取查询 备考技巧 院校动态
网络教育
招生简章 入学测试 统考考试 院校动态 考试报名 备考技巧 网教动态 学历学位
自学考试
招生简章 自考政策 院校动态 教材大纲 考试报名 领准考证 考试安排 成绩查询 备考技巧 学位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所在地:湖北
特色: 一本院校 重点院校 211工程 双一流
院校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校园概貌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现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35545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07575平方米。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办学思想

坚持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坚持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坚持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秉承“强化特色、争创一流、依法治校、开放包容”的治校理念,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优越而独特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225人,其中教师187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博士生导师310人,教授520人,副教授927人。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3人(领军人才9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

学科布局

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23个学院(所)、65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28635人,包括本科生18092人,硕士研究生7774人,博士研究生1764人,国际学生1005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6万余人。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50余枚,银铜牌500余枚。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科学研究

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9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61人,85人次。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由我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学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高校在地学领域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

以学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网教介绍
学校于1956年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于2001年6月成立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学校于2007年7月组建了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统筹管理学校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成人函授、成人自考以及非学历培训工作。多年来,学院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形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学历教育以面向行业和地方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设了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煤矿开采技术、珠宝鉴定与营销、国土资源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优势和特色专业,以及经济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会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通用专业。

网络教育和成人函授教育采用同一教学计划教学、同一教学资源学习、同一教学平台管理,实现了课程教学、学习要求、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过程的融合和统一。学院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高效率的学习支持服务。采用以基于国际互联网的远程教学为主、以部分环节面授、助学、移动学习为辅的O2O(Online To Offline)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满足学员随时随地不受网络环境限制的学习需求。强调学生学习应注重5个环节:网上学习、网上答疑与讨论、作业与综合测试、面授辅导、考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年制。

学院学历教育在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建设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已有2门入选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非学历培训近年来发展迅速,形式多样,行业特色鲜明。学院积极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不断加大国土资源和地矿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努力打造国土资源和地矿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平台,于2012年8月获批准建设“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满足了国土单位、地矿单位、矿山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缓解了国土资源和地矿单位、矿山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

近几年来,学院认真贯彻执行“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以服务国家资源能源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远程与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信息化体系以及管理体系为目标,让“与学习者共享大学”的办学理念逐步变为现实。
考试报名
带 * 为必填项,其他为选填项目